喊了10年“建筑工业化”,为什么我们还在用人海战术?

2025-08-04
7

建筑工业化”喊了十年,从政府文件到设计院PPT,从展会口号到招投标文件,都喊得震天响。但落到工地,还是看见钢筋绑扎、水泥搅拌、架子工在烈日下挥汗如雨。我们真的是在工业化,还是只是在包装一个旧时代的施工逻辑?


十年前,“建筑工业化”被视作中国建筑业走出低效、高耗、低附加值困局的希望。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,从科研院所到民间企业,几乎所有政策与舆论都将它推上了时代风口。工业化的梦想本不新鲜:高标准设计、工厂预制、现场装配、质量可控、效率可测。听起来像极了汽车制造。但现实是,“建筑”到“制造”之间,还隔着一整套系统性的深渊。

作为一个在乡墅、模块化房屋以及一体化POD等细分领域都有深度参与的从业者,我常年往返于中国及中东各国之间。我看到过沙漠中的模块化营房30天完工,也见过华东某县的“装配式示范村”搭建施工时仍靠十几名民工现场浇筑、锯切、打磨。

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当下的现状,那就是:“建筑工业化”表面上像现代制造,实际却仍是项目制包工头时代的延长。


一、工业化的壳,项目制的核

中国的建筑业不是没有技术,而是制度层面依旧没有工业化的基础土壤。工业化的核心在于“规模经济”“重复性流程”,这在汽车、手机、芯片行业都是基本逻辑。而中国的建筑业,至今仍以“一个项目一个团队、一次性设计、一次性组织”为基础。每一个项目都是独立宇宙,设计师、施工队、供应链、监管机制……甚至甲方的思维方式都从零开始。

举个例子,某市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,要求“预制率不低于50%”,结果设计单位为了应付指标,将楼板和楼梯拆成预制构件,但仍保留现场混凝土结构核心,施工效率并未提升,工人数量反而因吊装与拼缝复杂增加。这类“假工业化”比比皆是。


二、“人海战术”为什么还在?

一句话:因为人还是最便宜的。

中国过去40年的人口红利让建筑行业养成了用人堆效率的习惯。工厂化生产需要产线、设备、模具、物流、信息系统等等,而这些的初始投入远高于直接雇人干活。从成本结构看,在工地现浇的直接人工成本往往会低于预制构件所需的全链条投入。

而在海外,比如欧美和中东地区,情况恰恰相反。我在中东的各类项目中,之所以能顺利推进,是因为当地人材机的组织都贵且慢,同时监管制度严厉,对工地安全、施工污染、噪音时间等都有硬性控制,项目回款也与建设进度挂钩,逼得建筑商只能依赖高预制率来应对高压监管。这种“反向逼迫”的制度生态,才真正为工业化提供了温床。


三、对比日本、新加坡,我们差在哪?

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便已构建起完善的装配式住宅产业链,以大和、积水、丰田等为代表的企业,实现了从设计、生产、安装到售后维护的全流程闭环。这一切背后,是日本庞大且统一的JIS标准体系,是日本法律规定住宅需达到长寿命标准,是银行贷款与结构方式直接挂钩,是购房者更理性更在意结构质量,而不是表面的装饰效果。

笔记丨丰田房屋一日内交付实例 (业主记录)

新加坡则以强政府模式推动工业化,直接规定政府采购必须采用PPVC(模块化预制建筑体系),并在审批和税收上倾斜支持。施工方若想拿到标,就必须工业化,否则连资格都没有。

笔记丨新加坡PPVC模块化建造实践分享

笔记丨PPVC DfMA 指导手册

相比之下,我国的政策多停留在文件指标和激励阶段,既不惩罚“非工业化”的低效模式,也未真正建立起产业化企业的生存优势。结果就是:工地喊口号,项目走形式,设备吃灰,还是靠“包工头+工人+现场浇筑”的老三板斧。


四、全链条各自为战,系统断裂

我在多个装配式项目中全程参与,深知产业化背后最需要的其实是“系统思维”。但目前行业仍是分工碎片化状态。设计师关注美学与指标,施工单位关注如何快速通过验收,开发商则关注投资回报周期。没有人真正关心“体系的连续性”

工业化要求标准化,而标准化就必须牺牲部分“个性化设计自由”。但中国设计师并不具备工业工程思维,很多院校教育依然以单体设计能力为荣。这种文化差异,本质上让“工业化设计”成为一种对抗惯性的革命。


结语 · 郭麦的话

“喊了十年工业化,却依然是‘人拉肩扛’,不是我们不努力,是整个行业结构压根没变。”

建筑工业化不是靠喊口号推动的,它是一场对“制度、管理、设计、施工、监管”五位一体的系统革新。我们不能只在展会上展示模块,在招标书里填上预制率,在工地上还是一样的人海战术与粗放管理。那不是工业化,那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欺骗。

我个人判断:未来十年内,中国装配式建筑将经历一次深度“去伪存真”的淘汰期。那些靠政策红利活着的伪产业链会逐步被市场冷却。而真正能够系统化、标准化、批量化的产业主体,才有机会站稳脚跟。

如果我们真的想做工业化,就要敢于放弃“每个项目都当一次性工程”的路径依赖。要推动行业从“项目思维”迈向“产品思维”,从“人管人”迈向“系统管流程”。

你觉得呢?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写下您的评论吧